1947年除夕,徐悲鸿为挚友刘金涛作画,刚画完两只公鸡,突然停电了,一时间没办法完成,徐悲鸿便索性在画上写道:“为刘金涛君糊窗。”不料,后来齐白石看到这幅画,仅仅寥寥数笔,就成就了这幅不世之作《金鸡图》。
2020年11月27日)
1947年除夕,刘金涛向徐悲鸿请教一幅《金鸡图》,徐悲鸿欣然应允,挥毫泼墨,很快画出了两只神采奕奕的公鸡,然而,就在他准备继续添加背景时,突然停电了。
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停电是家常便饭,徐悲鸿只得暂时搁笔,在画上随手题字:"为刘金涛君糊窗。"
他本打算改日重画,却没想到这一搁置就是永别,1953年,徐悲鸿因病去世, 这幅未完成的《金鸡图》成为了他留给刘金涛的最后礼物。
刘金涛珍惜这幅画如同珍惜生命。虽然徐悲鸿说可以用来糊窗,但他哪里舍得?他小心翼翼地将画收藏起来,时常拿出来观赏,每次都会想起与徐悲鸿相处的点点滴滴。
岁月如梭,已经93岁高龄的齐白石偶然在刘金涛家中看到了这幅未完成的《金鸡图》。画面上,两只雄鸡栩栩如生,却孤零零地立在空白的背景中,齐白石一眼就认出了这是老友徐悲鸿的笔触。
于是,在刘金涛惊讶而又欣喜的目光中,年过九旬的齐白石拿起了画笔,就这样,原本孤立的两只公鸡有了依托,整幅画顿时灵动了起来。
齐白石的点睛之笔,不仅完成了徐悲鸿未竟的心愿,更为这幅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,这幅由两位大师合作完成的《金鸡图》,成为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段佳话,见证了他们之间那份跨越生死的友谊。
刘金涛出生在河北枣强的一个普通家庭,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对他不太眷顾,年仅6岁时,他就失去了母亲,这个打击对年幼的刘金涛来说无疑是巨大的,但也许正是这份早年的苦难,锻造了他日后坚韧不拔的性格。
11岁那年,刘金涛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——进京学艺,对于一个从未离开过家乡的孩子来说,这无疑是一次冒险,没有盘缠,没有人脉,只凭着一腔热血和对未来的憧憬,年幼的刘金涛踏上了北上的路途。
这段旅程异常艰辛,七天七夜,小小的身影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,在寒冷的夜晚中蜷缩,饥肠辘辘却无处觅食,这段经历对刘金涛来说,既是一次身体的考验,更是一次意志的磨砺,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,但他始终没有放弃,因为他知道,前方等待他的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。
终于抵达北京城,刘金涛却又陷入了新的困境,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里,他无依无靠,让这个年仅11岁的孩子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,然而,命运之神终究眷顾了这个坚强的少年,一位好心的老乡发现了他,并将他引荐到了琉璃厂的"宝华斋"学习裱画技艺。
在"宝华斋"的日子并不轻松,刘金涛回忆说:"白天围着案子转,晚上睡凉炕。"这简单的描述背后,是无数个忙碌的白天和寒冷的夜晚。
作为学徒,刘金涛不仅要学习技艺,还要承担各种杂务,掌柜除了提供一日三餐,分文不给,这对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。
然而,在这艰苦的环境中,刘金涛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馈赠。那些来裱画的画家们看到这个勤奋可怜的小学徒,常常会赠予他一些画作,其中最令刘金涛难忘的是张大千的慷慨。
有一年冬天,张大千看到刘金涛衣衫单薄,就画了一幅画给他,让他拿去当铺换钱,刘金涛用那两块钱买了一件棉袄,不仅御寒,更温暖了他的心。
这些艺术家的善意,不仅帮助刘金涛度过了难关,也让他对艺术产生了深深的热爱。
就这样,刘金涛在"宝华斋"苦熬了整整十年,这十年里,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和汗水,当他离开时,虽然只得到了一卷麻袋片作为报酬,但他收获的远不止于此,他掌握了装裱、揭裱字画的绝技,这些技艺日后成为他在艺术界立足的根本。
刘金涛的技艺堪称神乎其技,对于残缺的画作,他能巧妙地补上缺失的部分,使人难以察觉;对于多余的墨迹,他能将其"飞走",仿佛从未存在过.
他甚至能将画作的某个部分"搬家",改变构图而不失原作神韵,这些技艺的背后,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刻苦钻研和反复练习。
正是这十年的磨砺,为刘金涛日后成为一代装裱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他的故事,不仅是一个关于技艺传承的故事,更是一个关于坚持、勤奋和对艺术执着追求的动人传奇。
从那个踏上进京路的瘦小少年,到后来受到徐悲鸿、齐白石等大师青睐的装裱泰斗,刘金涛的一生,诠释了什么是艺术的魅力,什么是匠人的精神。
如今,这幅由徐悲鸿起笔、齐白石补景的《金鸡图》,被永久收藏在徐悲鸿纪念馆中。每当有人驻足欣赏这幅作品时,都会不由自主地被其中蕴含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所打动。
它不仅是一幅绝世佳作,更是一段难忘的艺术佳话,永远镌刻在中国现代美术史的丰碑之上。